人才网

农村俗语说的:“远搬家穷三年,近搬家穷三天”是啥意思呢

时间:2024-04-26 17:00:44 浏览量:8480

    搬一次家穷三年什么意思

    农村俗语说的:“远搬家穷三年,近搬家穷三天”是啥意思呢?有道理吗?

    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的俗语,意思很直白,就是往近处搬家,穷上三天,往远处搬家,可能要穷上三年。

    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,暂时未见确切考证。但这些流传下来的俗语,多是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。有书君认为,这句话的含义,可以从三方面理解。

    首先,对于普通人家来讲,搬家还是需要耗费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。

    如果搬迁的目的地很近,那么无论是搬家所需的时间,还是人力,都要比远搬的俭省一些。

    而搬到新家后不得不重新置办的东西,也要比远搬少上许多。比如,小乔租住的楼房到期了,她在相同小区又找到了合适的房源,搬家时叫上几个朋友,小半天的时间就搞定了。

    除了添置些布置新居的小玩意,小乔也就是慰劳朋友们帮忙、请朋友们吃吃饭有些花费;而小野的父母从遥远的黑龙江投奔儿女,搬迁到了河北,几千里地的距离,别说大型家电,就是小家电也带不上哪件,所以除了几件随身衣物,几乎都需要重新置办。

    所以,从花费来看,确实存在着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的差异。

    其次,从生意人的角度看,这句话对门店的搬迁也适用。

    比如门前一家开得很火的面馆,因为已经形成了口碑,积攒了一定的客户,如果因租房问题发生搬迁,迁往一个很近的地方,店主损失的可能就是新店面的装修钱,而因为搬得近,老客户仍然能够及时找到,不会造成客流减少;

    而如果搬迁到一个相对较远的地方,除了面对搬迁产生的种种费用外,还要增加客户流失的风险,而重新拓展新客源,获得新客户的认可支持,则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
    再者,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,也是这个道理。这里的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的穷,引申可指情感上依恋的缺失。

    如果只是搬到一个很近的地方,虽然是陌生的房间,但却不会移风易俗,所以有个几天,适应一下新屋的环境,也就可以适应自如了,这种“穷”的窘迫情感也会随之消失;而如果是像小野的父母那样,搬离了几千里,那么按照十里不同风、百里不同俗的说法,在情感上一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风俗、环境,结交新的人物,建立新的情感连接,而这样的事儿,三年的适应期,都是个往小了说的概数。

    当然,无论是近搬还是远迁,都是出于人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而由此而来的穷困,无论是三天,还是三年,都将是暂时的,因为人向好而生,才是本能。

    有书君语 :有书送书季开始啦~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,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《无声告白》。私信回复:福利,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,本次仅剩200本,先到先得哦~

    农村说的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,你怎么看?为什么搬家还会变穷?

    农村说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,为啥搬家还会变穷?

    和这句农村俗语相似的句子还有“武大郎搬家”,意思是越搬越穷。大家都知道,在《金瓶梅》里,武大郎先后搬了五次家,所以人们才会用武大郎搬家的典故说明人不能经常搬家,经常搬家就会把家业得瑟完了,越搬越穷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
    搬家就是要把家里吃的用的搬到另一个地方去。30多年前,我那时候还租房子住,难免从这里搬到那里,我前后换了几次房东,搬了几次家,确实知道越搬越穷的道理。

    搬家总要先整理一下行李货物。整理时有些破旧的东西,看着用途也不大,新收拾起来麻烦,整理时就随手扔掉了。等到搬到新的地方,才知道又缺了这样少了那样,又得重新购买。而重新购买,价格就贵了,又得消费我们的钱,所以才会导致日子紧巴。过去说穷家置万贯,就是说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,都是有用途的,都是值钱的,看起来破旧不值钱,但如果买新的都要费好钱了。

    所谓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,或许有点夸张,但却是极有道理的。我们从一个城市这里搬那里,那叫近搬。一些小的东西,感觉没大用的东西随手扔掉了。到了新家布置的时候,发现有些东西要重新购买,会导致短暂的经济紧张,因为扔了都是小东西,不太值钱的东西,所以紧张也紧张不了多少,甚至也看不出来。但是,如果从这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,或者从这个省搬到另一个省,那就叫远搬了。远搬的费用就大了,过去交通不便的时候,要进行远搬,家里的家具啥的大东西,也就是值钱的东西,都无法运走,只能便宜处理了。而到了新的地方,又要重新购买和置办,这样花费就大了。所以,远搬后要重新花大钱置办家具及家电等,肯定会造成好长时间内经济上缓不过劲来。所以,民间才会有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的说法。

    现在我们条件好了,一般是从旧房子搬到新房子去,搬到新房子,家俱家电啥的都得和新房子般配,老房子的旧器物就只能丢掉了,而这丢掉,就是浪费。有过买房子装房子的人都有这体会,到时候钱绳是倒提着,不定啥时候又需要一大笔费用。所以,置一处新房子,搬一次家,真的会造成经济上的一段时间紧张。当然,不差钱的大爷有的是,人家的钱几辈几世用不完,肯定不会有这体会的。

    “近搬穷三天,远搬穷三年”,只是对于普通百姓说的,原本和富豪大贾无关的,人家要的是体面,和经济上是无关的。

    近搬家穷三天远搬家穷三年有道理吗?

    光看字面意思肯定让人摸不到头脑,搬家是一件正常的事,为什么搬家的地方近就穷三天,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就会穷三年呢?听完解释你一定会感叹古人的智慧,创造出了这样一句有趣的俗语。

    近搬的意思就是要搬去住的地方离原本的家很近,这样搬家虽说距离近但是也挺麻烦的,自己一个人肯定搬不过来,所以就得找亲戚朋友帮忙,另外还得租车运送家具,搬完家之后还得举办乔迁宴席,这几天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。

    远搬就是指搬家跨越的距离很远,这样搬家是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带过去的,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只能扔掉,虽然可惜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。而一些电器家具之类的没法搬过去也不可能扔掉,所以只能便宜出手了,这算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了。搬到新家之后很多家具电器都得买新的,这个花销可大多了,只能省着点花钱了。除了这个之外,在外地还得重新建立人脉关系,至少也要三年的时间。

    农村有俗语说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,你怎么看?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?

    有书君认为农村俗语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,放在古代农耕社会是至理名言,时过境迁,这句俗语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似乎淘汰出局,不太适用了,但只要细想一下,它对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一定启迪的。

    先说说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字面上的意思,在这里三是虚数,指多次,息应该是通假字“熄”,指熄灭。这句俗语的意思是火多次搬动便会熄灭,人多次搬家就会越搬越穷。

    意在告诫人们生火时不要搬动柴火,否则火熄了又要重新点火,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人不要老是去搬家,穷折腾,安稳度日才是正道,否则会越搬越穷,得不偿失。

    那么为什么说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呢?

    火搬三道息

    在古代农耕社会,人们生火做饭用的是山上打来的柴火,人们打好灶,灶上面放着铁锅,用来煮饭,或者是炒菜。

    人们只有不断地往灶里添柴火,火柴会烧的旺旺的饭菜才会熟,如果老是把那些柴火搬来搬去,火势会越来越小,过一会柴火就会熄灭。

    这样又要重新生火,非常的麻烦,古代用钻木取火,碰石取火,非常费劲,半天都打不着火,即便后来有了火柴,要重新点燃,也费老鼻子劲。

    所以古人根据生火做饭的生活经验总结了俗语“火搬三道息”,告诉人们别总去拨弄烧得旺旺的火,火被多次搬动便会熄灭,重新生火费时费力还费柴火,吃力不讨好。

    人搬三道穷

    在古代社会,没火车、汽车等交通工具,搬家得靠肩挑手扛,靠马车搬运,搬家时,不但费时间,也费劳力,如果请人搬运,要出工钱。

    而且家里的重大物件是搬不动的,大多数人家搬家,只能搬动几个大箱子和几个大麻袋,至于大件的衣柜,装米的大木桶,床,桌椅板凳等大都只能留在原地。

    然后到了新的居住地,还要重新添置这些东西,自然花费不小,很显然日子可能就过得更贫穷了。

    更重要的是古代农耕社会,主要靠在田地、菜地里种庄稼种菜为生,而这些东西要去别的地方添置,那得花费全家多少积蓄,更何况来到一个新的地界,人生地不熟,重新打拼世界,日子越过越艰难可想而知。

    所以人们根据当时现实的生活状况,总结出了俗语“人搬三道穷”,告诉想搬家的人别瞎折腾了,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比多次搬家强多了。

    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,在农耕社会确实像至理名言,可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,似乎无用武之地,被淘汰出局了。

   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,人们的生活不再是山上砍柴, 灶台生火做饭了,我们煮饭做菜用的是电饭煲,液化气灶,微波炉,电磁炉,那些火已不是柴火,也就不存在搬动一说了,所以“火搬三道息”这句俗语看似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。

   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,人们发家致富,大家日子越过越好,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,从老旧土的房子搬进高大上的砖瓦房,小房子搬入大房子、别墅,农村人搬入城镇,县城的人搬进市里省里,搬家已经习以为常,有了汽车,有了火车,有了搬家公司,一两天便能搬好家,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的。“

    人搬三道穷”貌似已经成了老皇历,被现代社会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,完全不适用了。

    农村俗语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有着历史的局限性,随着社会的进步,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发达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好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了。

    然必卵。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,也没扔进历史垃圾箱,反而为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。

    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告诉我们在做事时不能像搬柴火搬家那样三心二意,一会儿一个主意,朝三暮四,朝秦暮楚。

    “立长志”比“常立志”更重要。做一件事就得持之以恒,坚持到底,才能有所进步,有所作为。

    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也启迪我们年轻人在找工作时不要像挪火搬家一样,没弄清状况和做好长远打算就频繁地跳槽,总是浮躁地认为下一个工作会更好,总是静不下心来,把一件事做到极至。

    不断地频繁跳槽要重新适应新的工种,要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从零做起,倒不如干一行爱一行,把自己擅长的工种做到精益求精。

    因而“火搬三道息,人搬三道穷”在启示人生,授人道理方面是永不过时的。我们应该从农村俗语中借鉴对我们有益的精华,引导我们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。

    有书君语: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?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,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~关注有书君,私信回复句子,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

    经常搬家有什么好处,有什么坏处?

    (原创回答)搬家,广义的搬家是指从这个居住地举家迁往另一个居住地,搬家的同时把户籍关系也全部迁出。而狭义的搬家是指由于工作调动或利于生产经营等原因,保留原始户籍,暂时搬离原住地或经常变更住址。

    一,经常搬家的坏处。

    1,“穷不搬家,富不迁坟。”

    关于搬家,我们的祖祖辈辈已明言在先:无论日子过得如何艰难也别轻易搬家。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年代里,人们的生活物资十分匮乏,而搬家一次就会破损或扔掉好多旧东西,搬入新家后又不得不重新购置替换扔掉的家什物件,这样就陷入了越穷越搬家、越搬家越穷的恶性循中,所以,除非迫不得已,频繁搬家只会越搬越穷!

    ②安居才能乐业。

    只有安心居住的环境才能放心大胆地创业,经常搬家会导致已辛苦积攒的资源流失。

    这些古训,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也适合参考借鉴。

    二,经常搬家的好处。

   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,有好也有坏,搬家也不例外。经常搬家有以下几点好处:

    ①创收。

    以“乔迁新居”的名义,广发亲朋好友贴,每个月搬家一次,收入十分可观!

    ②减重。

   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,食物非常丰富,绝大多数人都吃成了胖子,如果每周搬家一次,一年下来减肥效果是非常显著的。

    ③车间主任的最佳培训方式。

    搬家时要搬货上车、装货、卸货,先搬什么先装什么、后搬什么,都要规化得井井有条,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,经常搬家的话,每位家庭成员都是各行业车间主任的实力竞争者!

    ④经常搬家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,广交天下朋友。

    ⑤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。

    经常搬家就行了万里路,有利于开阔眼界增加知识。

    。。。。。。。

    总结:凡事都具有两面性,搬家也不例外都有好有坏,搬与不搬,命运就掌握在你手中。

    (谢谢您的阅读与点赞!)

    “转行穷三年”是真的吗?

    你想转行吗?我有一个故事和三个问题送给你。

    1.15年前的某个早上

    也许再过十五年,我已经忘了2002年8月的那一天早上发生的事。在抵达上海汽车站五个小时之前的那个清晨,我拖着行李箱,像电影里那样,想再一次回望住了六年的单位宿舍楼。

    这幢福利分房时代的公寓楼,因为严重的质量问题,阳台开裂,用一根六层楼高的大铁柱支撑着,在夏天强烈的阳光下,有一种工业朋克感。

    就在我即将进入“轻轻地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地来”的诗意画意之时,邻居兼同事老贾,再一次坏了我的兴致。他买菜归来,大概赚了菜贩子几毛钱便宜,很兴奋地拉着我闲聊。是的,在我即将转行、即将离开这座城市的最后一个早晨,他居然要跟我讨论“十六大”的人事安排问题。

    然后他就注意到了我的行李箱,这才想起今天对我而言,是意义多么重大的早上。

    我不怪他,在他看来,我跟那些“停薪留职”的同事一样,世界那么大,不出去走走,你怎么知道躺在家里有多舒服?

    跟一般的转行比,我的跨度太大了,从三线城市国有银行的信贷员变成北上广外资广告公司的文案:一是从体制内到体制外,二是行业和职业都相去甚远,三是城市生活节奏改变巨大,四是28岁的我,属于“高龄转行”。

    所以,大部分人转行前后面临的问题,我都遇到过。

    乘着我的某些记忆还清晰,我想以亲身经历提醒那些有志转行的读者,你必须面对下面的三个问题:

    2问题一:你的跳槽动机足够强烈吗?

    转行要面对很多困难,如果你的动机不够强烈,就变成心情不好的时候买张彩票了。

    我的第一个跳槽动机就是“闲得慌”。

    我是从银行柜员转岗贷款员的,这一转,落差特别大。在柜台工作时,如果我说“今天还比较闲一点”,意思是说,总算有上厕所的时间了;做信贷员后,如果我说“今天忙死了”,意思是说,今天的工作,居然半个小时还没有结束。

    所以说人不能闲,一闲就思考人生,一思考人生就得粗大事儿。

    我开始用炒股写小说弹吉它甚至论坛灌水来填补时间,然后我就开始膨胀,我觉得这其中任何一项,我都能干得比银行信贷员更好。

    我的第二个跳槽动机就是“心太累”。

    “闲”不代表轻松,贷款其实是轮不到我这个小小信贷员操心的。我的重点工作是跟着主任一起出去“拉存款”,主要工作时间是下班后,主要的工作对象是“政府机关、大企业”,主要的工作形式是陪吃陪喝陪洗澡多多准备黄段子,主要工作方法也很简单,亲戚朋友提供线索,再顺藤摸瓜,从牵线人到部门头头再到大头头再到财务头头,如果所有人都能请到饭桌上,这事儿就成了八成。

    那一年时间,我的存款任务有两千多万,代价就是两百多斤白酒,平均一两一万。每次借擦嘴吐掉一半酒时,心中都会有“这工作我真的需要吗”的想法。

    不过,这两件事,严格地说,都是“一切都好,只欠烦恼”,所以转行这个念头很容易就这么拖没了——如果不是有一件事,深深地刺激了我。

    为什么我前面说老贾跟我聊天时,用了一个“再”字呢?因为下面才是他按时间顺序的头一回出场。

    那天,我听同事说,行长搬到工会去办公了,因为有一个老职工“住”进了行长室。这家伙因为赌钱被派出所通报单位,按银行纪律是要开除的,眼看还有几年就可以退休了,他一急,就“得”了心脏病。

    我特意提前完成报表,特意跑了一趟分行,又特意绕到行长室。一路上又遇上几个同事,心照不宣地打了个招呼,以平常1/2的倍速路过行长室。

    行长室门开着,一张席子,一卷铺盖,上面坐着的人就是老贾,胳膊上还吊着水,他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蓝褂子,一边打算盘,一边记帐,旁边是工会主席苦口相劝,画面颇有喜感。

    看罢归来,我没有半点爆料的心情,倒是浮现一丝悲凉:这就是我的未来吗?混得好,就是那个无处办公的行长;混得不好,就是老贾;混得不好不坏,就是那群看热闹的人……

    “我,单身汪李某,今日此时立下誓言:我的人生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,无论未来多么曲折,我都要找一个疯狂加班、不停开会、连轴出差,把每一秒都发挥到极致完美、把每一天过得激情四射的工作,斯是证言,唯天可鉴!”

    这份工作是什么呢?刚好前一天,我看了一本书《不做总统,就做广告人》。

    择日不如撞日,就你了。

    一个“分配工作时代”的活化石,一个连面试都没有参加过的人,从一开始,就注定是向着一个巨大的失败飞奔而来。对于28岁老大不小的李某而言,生活里有那么多扇门,可偏偏他要用斧头硬生生地劈开一面墙。

    3问题二:你的准备工作够充分吗?

    按照 “把大象装进冰箱”的方法,转行可分为三步:

    1、收集目标行业、职业信息;

    2、学习掌握相关的能力 ;

    3、筛选公司、争取面试;

    那就一步步来吧。

    2000年的时候,网上信息最接地气儿的地方就是行业垂直网站里的BBS,当时有一个A网,一个C网,出没着大量北上广的广告人,总的来说,行业BBS有三个好处:

    第一个好处是,有大量个人化、碎片化的工作场景,让你对这个行业有基本的了解,知道自己要用什么当敲门砖。

    我当时就发现,转行做广告还是挺有戏的,这个行业历来就有行业外找人的传统,一半以上的广告大牛都是转行来的,前提是——你要有“飞机稿”。

    外行人做的东西,往往会有一种“挠不到痒硬抓出鲜血”的血腥气,那种东西在你从业之后,就迅速消失了。所以,外行作品真正打动人的,不是什么悟性灵气,而“霸王硬上弓”的生猛。

    第二个好处是各种吐嘈和小道消息,正是从这里,我弄到了北上广大部分4A广告公司的地址、CD和ECD的名字。

    从2000年下半年完成我的第一批飞机稿,到2002年夏天成功转行,我大概每个月发一批简历,一共应该有三百多封——不是电子邮件,全部是厚厚一包要到邮局去寄的挂号信,每封都超重。

    这也是BBS上的经验。信直接写创意总监的名字,如果通过正常渠道投简历,通过HR这一关的可能性很小。

    只要你尝试的次数多,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。给我面试机会的,是一位刚刚到大陆发展的ECD,也许他认为内地人都是像我这么找工作的,也许他认为内地广告人有没有经验都是一个样。谁知道呢?不过,我当时不是这么想的,那段时间,为了自我激励,每天看一本《灌篮高手》,这次的瞎猫撞上死老鼠的经历,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广告界的“樱木花道”。

    BBS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直接联系发贴人,虽然回应的机率很小,但当时还真有“大牛”接受了我的作品,给我提了很多意见,也有人答应帮我递简历,还有人成了我后来的同事。

    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,那么就去联系认识他的人,如果成功的机率是百分之一,那么就去找一百个人。

    当然,想要对一个新行业进行系统性的学习,还是要靠看书。不过后来进了广告圈才发现,广告人不屑看广告书,最懂广告理论的都在大学教书,我算是个怪路子。很多年后,这些理论好歹找到了出口——给新人写广告方法论,还好没砸在手里。

    如果你也想转行做广告,我可以给推荐书单,第一阶段是:《一个广告人的自白》、《奥美的观点》、《创意之道》、《关于创意,我有意见》、《创意》等等经典广告理论……

    如果没有什么卵用,请自行进入第二阶段书单:《为什么你不能坚持》、《趁着年轻多折腾》、《对自己狠一点》……

    如果还是“然并卵”,那就是第三阶段了:《学会放弃》、《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上》、《一个人去旅行》……

    不是我故意打击大家,接下来你面对的第三个问题才是最残酷的,到时候再猛灌鸡汤,晚了。

    4问题三:你能接受转行后的心态巨变吗?

    明明有多年的职业经验,却总是被人看成新人。这就是我第一个要适合的心态变化——转行年龄越大、转行跨度越大,这个问题就越明显。

    “这个项目的brief,大家应该都看过了……”,“啥?”

    “我跟你的leader说了……”,“谁?”

    “这次的pitch,对手是local公司”,“哪家公司?”

    后来我才知道,大家对我还是很“尊老”的,尽量少用英文单词,问题是,有一些词不用英文的话,他们自己就抓瞎了。

    当然,凭借我的不懈努力,我很快赢得了上司对我的信心,想出了几个惊世的创意,和团队拿下几个大客户,把戛纳奖也给顺便了。一年内,我的薪水升了十倍,成为晋升速度最快的CD……,你如果想听,我还能往下再编5万字你信不信。

    前面的内容,可以让大家觉得有点励志,但现实的逻辑是,好运气总是有限的,用完了,就完了。

    习惯了国企文化的我,不习惯那种高强度的作业模式和极简的沟通方式、也无法理解这个中港台新马人混杂的公司说话做事方式,其实是无法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:世上没有樱木花道,只有一个突发奇想的广告小白遇上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总监。别人该走的路,你一步也少不了。

    转行带来的未必是蜕变,常常是逃避。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狂热地追求它,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发现自己并不爱它,我唯一爱的,只是自己当年的狂热。就像李宗盛的歌词,“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,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”。

    离开广告圈的一年里,我呆过8家公司,做过制片、跑过销售、当过记者、卖过软件,中间还有长达数月的失业,不想应聘,不想上班,天天在家写科幻小说,创造了连续30天不跟人说一句话的记录,以至于一个同事来看我时,我在想,舌头应该搁哪儿,才能发出翘舌音。

    就在我耗尽存款和耐心的时候,考验我的时候也到了——原单位跟我联系,银行要上市,清理“停薪留职”,问我要不要回来。

    简直是及时雨啊,我当然要——买断工龄啦。

    拿到了买断工龄的钱后,我请同事吃饭,席间忽然谈到了老贾。

    同事说:“上个月去了,忽然间就没了。知道是什么病吗?心脏病,这次是真的。”

    回家的路上,我想起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的那段话:“刚入狱的时候,你痛恨周围的高墙;慢慢地,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;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。这就叫体制化。”

    老贾的死,让我清醒地意识到,自己这一年多,其实并没有真正“转行”,这么多年“体制化”的生活,对我的影响远超过我的想像。

    在体制内,工作本身就代表一切,包括身份、金钱、同学会上的角色,婚姻市场上的定价,而你做了什么,似乎并不重要。

    我发现身边的大部分人——包括那些从来没有进入过体制的人——心态还是“体制性”的,更在乎自己从事的是什么工作,而不是你为工作付出了什么。

   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作为动词的工作,只喜欢作为名词的工作,所以我们从不愿意走心,所以我们很累,我们永远急着结束它,再重新开始下一个。

    5结语

    一到上海后,我就开始联系旧同事,重新回到广告圈。

    虽然我以“4A公司资深文案”的身份谈薪水,但内心深处,我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广告新人,放弃幻想,踏踏实实,从头做起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我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工作。

    2004年,广告还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行业,多少人喜欢你年轻的容颜,多少人喜欢你虔诚的灵魂,而我跟他们不一样,我不喜欢你。

    准确地说,我不喜欢干你,但我情意被你干,我不会跟你共度余生,但我愿意过好我们相处的每一天,如果你每个月给我足够多的钱的话。

热门话题 更多